坚韧不拔地追求,
执着勤奋地探究,
清醒周密地思考,
顽强审慎地奋斗。
――戴复东
戴复东,是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男,1928年4月25日出生于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县人。 1952年7月他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东南大学)建筑系。目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上海建筑师与建材企业家联谊会会长,获政府特殊津贴。1983年-1984年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学者。1999年12月当选为工程院院士。
戴复东于1985年提出了:“建筑是为人服务的生存与行为的人工与自然环境,宏观、中观、微观应全面重视,相互匹配,首重微观”的全面环境设计观的设计思想。他在设计中崇尚以人为本,尽可能体现对人生活生存行为的关怀。提倡“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精神。他很重视突出新意,重书卷气,永远富有创新锐气。他提出了“我有两只手,一手紧握世界先进事物,使之不落后;一手紧握自己土地上生长正确的有生命力的东西,使之能有根,创造条件使二者结合,往前走一步,去设计出有科技内涵、有文化深度、宜人、动人的美好建筑环境。”这些理念永远作为他自己建筑创作思想的座右铭。为了获得人对建筑环境的直接观感,1984年在美国申请获得贝聿铭先生设立第一届“在美华人学者”奖学金后,他独身一人坐长途汽车环绕全美国32座城市,旅行参观,取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与感性认识。他在建筑设计及理论工作上有广泛的兴趣,在宾馆建筑、医院建筑、航空港建筑、旅游建筑、高层超高层建筑研究方面富有成果。此外他还重视乡土建筑与建筑文化研究,如贵州省布依族岩石建筑等。尤以在山东省荣成市设计建成的海草石屋北斗山庄,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获得了国内外赞誉。
他设计工程80余项,已建成较突出的有:武汉东湖为毛主席生前工作、接待用的武汉东湖梅岭工程、北京中华民族园及园内布依寨建筑、山东省烟台市建筑工程公司大楼、河北省遵化市国际饭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馆、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大厦、河北省北戴河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奠基人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朱启钤先生纪念亭;最近建成有较大特色的如上海市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杭州浙江大学新校区中心组团建筑群、武汉钢铁集团技术中心大厦和安徽省无为县“农文化”广场等。他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他还开展轻钢轻板房屋体系及其产业化研究开发。他指导了大型规划2项,均获奖;他曾获得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奖5项,其中一等奖4项,如1957年解放后国内首次大型建筑设计竞赛:杭州华侨旅馆获一等奖,1994年全国邀请建筑设计竞赛:广西人民大会堂获一等奖等。他曾经参加巴黎、名古屋、吉隆坡、香港等地7次国际会议并作会议发言,在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短期讲学,曾撰写论文110篇,专著7部:如《国外机场航站楼》(在文化大革命中用手抄绘写,后来出版),以及《石头与人──贵州岩石建筑》等等。译书1部――《中庭建筑》。培养博士生39名,硕士生53名。他生活、工作的座右铭是:“坚韧不拔地追求,执着勤奋地探究,清醒周密地思考,顽强审慎地奋斗”。虽然他已78岁,但他仍以“青锋怎忍滋锈迹,伏枥仍怀万里情。”的心态鞭策要求自己。他不论顺逆境遇,始终热爱建筑事业,勤奋学习、潜心钻研、思想活跃、勇于革新,是建筑界中成果丰硕、贡献突出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