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简介

发布者:校史馆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2827

                                    

   

德育崇尚信仰,科学贵在怀疑。

              ――汪品先


汪品先是著名海洋与地球科学专家。男,1936年11月生,江苏苏州人。

1960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1981-19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从事研究;1986年起多次应邀赴澳洲国立大学等任访问研究员。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任教,曾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主任,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90年当选为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地学部主任等职。曾发起和组织亚洲海洋地质国际会议系列,主持西太平洋冰期古地理图工作组、SCOR/IMAGES亚洲季风工作组的国际合作。1999年主持中国海首次大洋钻探ODP第184航次。第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研究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98年)等重大奖励多项。其中,“我国近海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及其古环境意义”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87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15万年来环境演变的动态过程与发展趋势”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0年)。

汪品先教授长期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学研究。从70年代起,他通过微体化石系统地进行古环境研究,曾完成我国第一口海上石油探井的微体古生物分析任务。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揭示中国各海区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格局及其控制因素,提出了识别海相、咸水湖与淡水相的标志及其重要性。引进多种定量古生态研究方法,推动我国微体古生物研究朝定量古生态方向发展。80年代中期起,他在我国的古海洋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首次发现了南海等西太平洋边缘海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环境与沉积变化的古海洋学放大效应,并在我国率先出版教材、培养出古海洋学博士生。1988年以他为主筹备、发起了“首届亚洲海洋地质国际会议”,先后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西太平洋古地理图”工作组、国际海洋科学委员会“亚洲季风演变的海洋记录”工作组;促使我国古海洋学在近年得到较快的发展和国际的重视。尤其是他提出的在南海追溯东亚古季风史的建议书,在大洋钻探1997年度国际竞争中获全球排名第一,被采纳为ODP第184航次,并由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于1999年初成功主持了中国海区首次的深海科学钻探。这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航次后的研究建立了西太平洋海区最佳深海地层剖面,发现碳循环长周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他负责执行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科技项目等多项课题,对我国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及论文集10多种,其中1985年的《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学》论文集、2000年主编的《大洋钻探计划初始报告》第184卷等国际出版物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