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翼东字大荣,男,是著名化学家,1903年3月生于江苏苏州,卒于1996年1月21日。1914年考入东吴附中,1918年考入东吴大学,1923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26年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学习刻苦,一年时间就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学成回国任东吴大学化学系教授。1933年冬再次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35年夏获哲学博士学位。40年代末在同济大学任教。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顾翼东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顾翼东是我国第一批化学方面的硕士生(50年代)和博士生(80年代)的导师。使祖国富强是他的心愿,他把祖国的荣誉看得比自己的利益更重,强烈的爱国心是他的精神动力,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人才,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以至世界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许多人现在成为专家、教授,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骨干作用。
顾翼东曾对矿产化学分析有浓厚的兴趣,他的导师成功一叮嘱他日后在“钨”的分析及应用研究方面多下工夫,从此他对钨有特殊的感情。30年代,我国化学工业基础薄弱,人才缺乏。顾翼东在抗日站战争后,即参加了光明制药厂和上海冶炼明化学制药厂,进行了药物合成研究,改进了磺胺类药物的生产工艺。最突出的成果是将胺基噻唑的制备原合物,减少了反应时的危险性。1945年,顾翼东进入当时主管钨矿出口的机关――资源委员会国外贸易事务所,这是顾翼东的工作方向转入无机化学、尤其是稀有元素研究的开始,后来他的研究领域扩展到稀有元素化学(钨元素、萃取化学、稀土化学)。他的研究领域里,占据重要地位并取得显著成就的首推钨化学。
50年代,顾翼东首先提出了利用络合、分解而完成均相沉淀制备黄钨酸的方法。此后他继续深入研究钨化学的基础反应,他用一年多的时间研究出国际很久以来未能成功的化合物――活性粉状白钨酸。在80年代,他创造性的“倒滴加法”在常温基地酸度下生产偏钨酸铵,其质量名列国际前茅。他在化学生涯中合成几十种新型化合物,有机胂、合钨、亚超细碳化钨等等,它们在性质上各具特色。
顾翼东在钨化学、萃取化学、稀土化学领域里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著名化学家。他从事科研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创新、改进和发展”,他常说,要敢于做前人没能做好的工作。他认为:“一个化学家必须为人类留下某些有用的东西”以及“克服困难进入星辰”。他结合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并获国家教委及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