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成长是无数病人用痛苦、鲜血乃至生命所作的奉献。
用热情、责任、进取和无私回报病人,是医生的天职和受人尊敬之处。
――顾玉东
顾玉东是著名医学专家。男,1937年10月出生于山东章邱,满族。
1956年至1961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即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求学,1961年毕业后留学校附属华山医院工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卫生部手功能重建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国务院第四、五届学位委员会委员,2000年7月聘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顾玉东院士长期一直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临床研究和理论工作。20世纪70年代首创膈神经移位。1983年创用多组神经移位(膈、副、胁间、颈丛运动支同时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优良率达84.6%,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对无法利用多组神经移位的病例又首创健�颈移位,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使我国在臂丛损伤的诊治处国际领先地位。1980年`首创静脉蒂动脉化游离腓肠神经移植,为治疗长段神经缺损提供简便优良的方法,1985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983首创小腿外侧皮瓣,1985年设计静脉干神经皮瓣,1987年设计小鱼际皮瓣,为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不断寻找新供区,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顾玉东院士通过200例足趾移植发现血管变异规律,首创“二套供血系统”的方法,使足趾移植术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并在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长期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技术理论研究,探讨组织移植血循机制及其危象防治方法,1997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长段膈神经及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顾玉东院士在医学领域内不断创新的同时,不断进行理论探索。1993年他出版了《臂丛损伤与疾病的诊治》,1996年出版了《手的修复与再造》,1997年主编出版《显微外科手术图谱》,1998年出版了《四肢创伤的显微外科修复》,1999年出版《手外科手术学》,2002年出版《手外科学》,2005年出版《残缺肢体的修复重建》,并在中华级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国外杂志发表论文54篇。
顾玉东院士在手外科、显微外科等医学领域中的累累硕果得到大家的肯定。他在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89年被评为上海市首届科技精英;1992年被授予上海市先进标兵;1994年荣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并被评为上海市高教精英;1995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再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科技功臣,并被上海市总工会授予上海职工十大创业先锋;1997年被授予白求恩奖章;1999年获“五一”劳动奖章。
面对成绩和荣誉,顾玉东院士总是强调是病人造就了医生,在第一本专著的前言中,他以诚挚之心写下了“这三十年是病人无数次的痛苦和鲜血让我由无知到有所知,由理论到实践”。他的讲话没有华丽的豪言壮语,但朴素的话语中却折射出了一个医生伟大的品格,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显微外科专家的博大胸怀。顾玉东院士在医学领域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他并不满足现状,而想到的是挑战另外一个世界性难题:手内部肌肉再造,让患者的手灵活自如地动起来。他用“热情、责任、进取和无私回报病人是医生的天职和受人尊敬之处”的寄语,作为自己人格魅力和技术创新的源泉,这源泉使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奔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