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刘光鼎录王之涣诗以共勉
刘光鼎是著名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男,1929年12月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蓬莱。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1948年底参加革命,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后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2年。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任队长。1964――1970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所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1970――1973年任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负责人。1973――1980年任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大队长。1980――1989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并作为国家代表出席IUGG奥地利维也纳会议和美国Bolder会议;1993年当选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同年当选为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石油专业委员会主任。1989年以来一直担任《地球物理学报》主编、《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主编及《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海洋学报》副主编。1980年起担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并任该校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1984年后任同济大学海洋工程与海洋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1992年起还任同济大学的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海洋地质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主席。
“七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寻找大油气田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八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研究”。1995年开始担任科委攀登计划B85―34项目首席科学家,开展地球物理对隐伏金属矿床预测研究。1997年开始主持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
刘光鼎强调地质、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领导油储地球物理研究并开拓浅层地球物理工程,积极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
40年来,刘光鼎始终坚持第一线工作,先后发表《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东海地质与油气勘探》、《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Hydrocarbon Prospects of the East China Sea》等论文68篇、译著14部及讲义、报告、科普图书10册。在北京地质学院、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培养研究生,硕士生36名,博士生11名,博士后11名。
1982年因“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祯野外工作奖;1993年主编的《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及专著》获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3年荣获地矿部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金矿找矿选矿中几个关键理论和技术的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