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肇钧院士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283

                                     

                                  

学无止境

         ――卢肇钧

 

卢肇钧是著名土力学专家。男,1917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祖籍福建省福州市。

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37年在北平辅仁大学和燕京大学物理系各借读半年。1938年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就学土木系,1941年毕业。1941――1944年 任交通部桥梁设计处助理工程师,1944――1945年任滇缅公路工程局助理工程师。1945――1947年 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助教。1947――194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研究院从事研究土力学,获科学硕士学位,1948――195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力博士研究生兼助理研究员。1950年――现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土工研究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院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1957――1979年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工程学术委员会秘书长,1979――1990年任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1985――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土木建筑学组组员,1987――1990年,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组第二届委员,1983――1984年,受聘于同济大学道交研究所,任兼职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被美利坚科学名人传记学会(AASB)评选为千禧年(2000)世界科学名人。

1950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我国新建铁路沿线各种土的力学性质和特殊土地区筑路技术的研究,是我国铁路路基土工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几十年来,他不停地奔忙在中国铁路新线建设的土地上,为解决和研究铁路建设中的路基土工技术问题而努力。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他建立了中国铁路的第一个土工试验研究室,以此为基地组织培训了一支精干的试验研究队伍,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员和多名硕士及博士。在50年代初期,为各个铁路勘测设计院和工程局培训了许多土工试验和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并协助各铁路局普遍建立了土工试验室,从而提高了新建铁路路基的勘探、设计和施工的质量。

50年代,他主持研究盐渍土工程性质和筑路技术,提出了《盐渍土工程性质的研究》报告,并制定了针对盐渍土路基的判别试验标准和设计原则,纳入铁路设计规范,从而基本解决了我国盐渍土地区筑路技术问题。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主持对饱和软粘土地层的研究,在全国最早成功地采用排水砂井处理软土地基,研究制定了对软土地基的判别试验标准和设计原则。70年代在铁道部的新型支档结构的科研项目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锚定板档土结构形式及其相应的计算理论,该形式在国内及日本被广泛采用。80年代对膨胀土和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特性的系统性研究,取得有关膨胀土强度变化的规律性质及非饱和土凝聚力与其膨胀压力相互关系,因此他提出了全面重视自然现象的学术观点,并提倡对非饱和土的膨胀压力开展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大量很有实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和论文报告,不但对我国铁路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全国的岩土工程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论文著作有

《路堤高填土的密度》、《兰新线张掖地区盐渍土地基的研究报告》(卢肇钧、杨灿文等)、《盐渍土路基工程性质的研究》(与杨灿文合著)等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