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庆林院士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1179

                                     

                                  

搞科学研究要有高度事业心,深入生产第一线,踏实认真,刻苦钻研又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应具有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和崇高科学道德。

                           ――沙庆林

 

沙庆林是著名的道路与公路工程专家。男,1930年生,江苏省宜兴人。

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系。1952年毕业后到同济大学任教。1954年赴莫斯科公路学院学习,1957年获公路专业副博士学位。1957年至2000年任职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交通部技术顾问、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广东省高速公路公司、海南省公路局、青岛市专设公路指挥部、广东省筑路机械租赁联营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现任长沙交通学院和吉林大学教授。1996年11月曾被聘为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50余年一直从事公路路面学研究和公路路面设计与施工。1957年回国后,主持“柔性路面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从1968年8月至1979年9月先后在亚非六国从事援外公路工程工作。在巴基斯坦和尼泊尔时任测量及施工队长,完成了41公里山区公路的路线、路基、路面和桥涵设计工作及100公里沥青路面施工任务。在巴基斯坦深入巴士拉冰川实地勘察,修改原路线绕冰川的设计方案,从而节省两座大桥、五道5米以上大拱涵和5万多立方米土石方,节约大量投资。在苏丹研究解决了膨胀土地区的路基路面设计问题,在索马里解决了沥青路面出现早期辙槽形变问题,在马达加斯加解决了特多雨地区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问题。在赞比亚完成了重型压实标准和水泥稳定土的研究,并首先成功铺筑了混合式双层表面处治(下层为喷撒法表处,上层为沥青砂浆,国内俗称稀浆)试验路。撰写了工程实施总结及应用文件。

1980年后主持“高速公路修建技术的研究”、“京津塘高速公路路面设计方案研究”、“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和抗滑表层”、“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典型结构的研究”及“沥青路面可靠性研究”等全国性课题含三个国家重点科技公关项目的研究。在路面设计理论、重型压实标准(含室内击实试验方法、要求标准值、现场检验点数、检验位置、检验方法和结果评定方法)、材料技术指标、半刚性材料性能、混合料组成设计、多功能材料测试仪和相应的11个试验方法、工程质量管理、高等级公路半刚性路面结构设计及其典型结构、沥青路面结构可靠度设计和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的成果,理论上有许多创新。对半刚性路面裂缝的形成原因和机理提出了新理论和减裂措施,对半刚性路面的承载能力和沥青面层的功能作用有创见,为减薄价格昂贵的沥青面层奠定基础。自主创新的新型多碎石沥青混凝土,其密实程度好、高温抗形变能力强、表面粗糙度又大,既可用于抗滑表层,又可用于面层的下层。成果多数已纳入有关规范,为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果的应用已形成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建设模式,其特点是“强基薄面”,即用厚半刚性材料层构成路面承载能力,以承受预估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用较薄沥青面层满足路面的使用功能要求:平整度、抗滑能力和防止雨水透入等。

1984年以来先后参加了近20条总长2千多公里高速公路的路面设计及路面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1996年以来,一手扶植起我国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优质沥青的诞生、成长和发展。现中海36―1高级沥青的年产量已逾230万吨。同时研究完成了从细到粗的多碎石沥青混凝土系列和防水层的推广应用。

出版专著《观测试验资料的数学加工法》、《公路压实和压实标准》、《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坏现象及预防》、《多碎石沥青混凝土SAC系列的设计与施工》5本。自带研究生5名。论文100多篇,有

《The Cracking of Bituminous Surfacing on Semi-Rigid Roadbase in China. Australian Road Research》,《京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提高路面质量若干主要技术问题的研究》等

先后获交通部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均为第一排名。1991年获国家“七・五”科技公关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获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建设部全国工程建设标准与定额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交通部全国交通系统优秀科技人员。2004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