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伏雄院士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418

                                    

                                  

王伏雄是著名植物胚胎学家和孢粉学家。男,1913年10月出生,1995年卒。浙江省兰溪县人。

1936年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1941年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46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虽然导师一再挽留,面对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他没有动心,毅然决定立即回国,应聘为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植物形态学研究。这期间,他还在台湾大学植物系、同济大学生物系和北京大学生物系任过教授。1950―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所研究员,1951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任中科院生物学部常委,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植物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植物学集刊》主编,《植物学报》常务编委等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他以极大热情致力于新中国第一个植物形态学研究室的筹建工作,并把现代孢粉学的研究作为该研究室的头一项科研任务。他与合作者观察了我国450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详细引入介绍了国外研究孢粉的技术和方法,并翻译了国外有关孢粉学的两本重要著作,为我国开展这门学科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他亲自指导研究了许多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花粉形态,1960年主编了我国第一本描述花粉形态的著作《中国花粉形态》。

他在植物胚胎学研究方面有很高造诣,特别是对我国特有的裸子植物胚胎学的研究,持续贯穿在他5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单独或与学生共同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专著,涉及油杉、银杉、水杉、秃杉、落羽杉、白皮松、水松、福建柏、竹柏、香榧、银杏、苏铁等20多种植物。王伏雄等在对我国珍稀濒危植物银杉的胚胎发育研究中,首次发现了单核花粉的胚性细胞核分裂的特性,据此证明了银杉属在松科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属是无可非议的。他们还对世界上一直有争议的银杏归属问题作出了比较明确的结论,通过对银杏胚胎发育的系统研究,认为银杏与苏铁的亲缘关系极为密切,而与松杉类植物相差较远。70年代后期,他倡导并组织多学科共同协作,开展了“裸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的新课题,经过10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成果。由他主编的《银杉》,对银杉研究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奠定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裸子植物胚胎学和解剖学的一项成果,获1988年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早在40年代,正当实验胚胎学的研究在国际上刚刚兴起时,他和同事就开始了云南松和云南油杉幼胚试管离体培养的工作。后因时局动荡而中断。60年代初,带领学生重新开展实验工作。他指出:“从植物胚胎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由描述性的胚胎学向实验胚胎学发展,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发展趋势。”他和学生们通过将向日葵、银杏等植物的幼胚,分别接种培养在添加吲哚乙酸、椰子乳汁等各种生长激素类物质的培养基上,结果发现这些生长物质对幼胚的进一步分化、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他们在幼胚培养中首次使用了蜂皇浆这种天然营养物质,获得了大大减少培养胚死亡率的可喜结论。

他对园艺与花卉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尤其钟爱我国的兰花,70年代以来,指导研究人员从事兰花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他两次在国际兰花大会上介绍中国兰花资源和生产发展情况,为我国兰花事业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1990年,在他的关心支持下,中国兰花协会成立,它欣然担任名誉会长。

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曾在近10所大学中兼任教授或讲学,培养的许多优秀人才如今都已成为科研、教学的骨干。80年代以来,他培养了13名硕士生、10名博士生、1名博士后。他在国际植物学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在1987年第14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上,他被推举为名誉副主席并获得荣誉奖章。

他先后主编了《中国花粉形态》、《松树形态与结构》、《银杉》和《植物学名词解释》等专著,并主持翻译出版了《植物胚胎学选集》、《花粉形态与植物分类》、《花粉分析》、《维管植物实验胚胎发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植物学上的应用》等重要著作,并组织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植物生殖部分,发表了《花粉形态的研究》、《植物胚胎学的回顾与展望》等大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