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智院士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251

                                     

                                  

勤奋、求实、创新、合群

          ――吴新智

 

吴新智是著名人类学专家。男,1928年6月生,安徽合肥人。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武汉大学附中毕业,1946-1947年在同济大学新生院学习;1947年至1953年在上海医学院医本科学习,其间,1952-1953年在中央卫生部高级师资进修班进修解剖学,1953-1957年任大连医学院助教,1957-1961年以副博士研究生的身份在中国科学院学习,1961年毕业(当时我国还没有建立学位制度)。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52-1957年他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 1957年至今主要从事古人类学调查、发掘和研究,曾经兼做一些灵长类形态学和法医人类学的研究。

1986年起历任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现任名誉理事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人类学学报》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人类学主编。他还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在1984年与两位外国人类学家联名提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说,主张现今的四大人种分别起源于中国、非洲等地区,他们在各自的地区相对独立地连续进化,互相间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使得全人类发展成一个多型种---智人。现在这个假说已成为世界上这个研究领域两个影响最大的学说之一。他与同事总结了中国更新世古人类的一系列共同的形态特征,如面部和鼻梁扁平,眼眶呈长方形,上门齿呈铲形等等。他还发现中国直立人与智人之间有形态镶嵌的现象。形态学的这两类表现指示中国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维护了直立人的祖先地位。他研究中国古人类与境外人群之间的关系,发现其间的基因交流在形态上的表现。 他将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说涉及中国的部分扩展开来,于1998年为中国的人类进化提出新的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主张中国古人类的进化过程以连续为主,使得在经过了一百多万年相对独立的进化后中国人还能保有与其他人群易于识别的形态特征,这个连续进化过程很复杂,略呈河网状,各个小分支有分有合,也有绝灭;与境外其他地区人群的杂交是少量的,但足以使中国人与其他人群能维系在同一个物种内。杂交导致的基因交流愈近晚期愈频繁,使得中国的人类愈近晚期与境外人群在形态上愈接近。他在发现湖北郧西的直立人、河南淅川的直立人和智人以及山西丁村的智人化石的工作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他以发表著作、主办训练班、协助创立和运行《人类学学报》等活动,在开创我国的灵长类形态学和法医人类学以及推动、发展我国各民族的体质人类学研究的工作中都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他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和专书(不含科普文章)其中20多篇(册)在国外发表。主要著作先后有 《中国远古人类》、《Human Evolution in China》、《南京直立人》、《人类进化足迹》等。

1990年获选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1991年以中国远古人类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由北京出版集团出版的,他担任总主编的《解读生命丛书》于2004年获国家图书奖、 ‘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一等奖,他所著《人类进化足迹》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