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滨士院士简介

发布者:梁旭莹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1621

                                    

                                  

徐滨士,男,1931年3月生于哈尔滨市。

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获工程师学位,1954年至1961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61年起历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行政职务历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装备再制造技术某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国家产学研设备工程开发推广中心主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表面工程》、《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编委会主任;同时兼任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兼职教授,以及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或顾问。波兰华沙理工大学荣誉教授,美国金属学会会员,兼任英国Surface Engineering杂志编委会委员。

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长期从事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研究,是我国表面工程学科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2000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项目,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英、中波政府合作项目、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在内的4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出版《表面工程与维修》、《纳米表面工程》、《再制造工程基础及其应用》等专著17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先后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1996年7月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2004年6月获中国工程院“光华科技工程奖”,2004年10月获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最高学术成就奖”,2005年5月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2005年10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技术科学奖”。

    徐滨士院士是我军装备维修专家,我国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学科的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主要科技成就有:(1)系统的开发了电刷镀设备、镀液和工艺。解决了国家重点工程的多项急需关键技术,突破了现场修复大型设备的重大工程技术难关。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电刷镀技术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列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新技术项目,全国累计经济效益30多亿元。近年来他又成功开发出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制备的纳米复合涂层可显著提高材料的耐高温磨损及抗接触疲劳性能,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并在全军16家装备维修重点部队推广应用,解决了重载车辆、舰船、飞机发动机的一些关键零件的再制造技术难题,于2004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在国内首次用等离子喷涂技术解决了坦克等重载车辆薄壁磨损零件不能修复的重大难题。研制出了适合坦克零件修复的等离子喷涂设备,并优化出五种工况零件修复工艺规范,解决了坦克52项薄壁零件不能修复的难题。1981年开始在全军推广应用,年经济效益达366万元。该技术于1985年获得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90年代末在传统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其综合性能超过美国同类产品,喷涂的纳米涂层可用于修复高性能飞机发动机叶片。该技术于200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发明了新型坦克履带板材料ZGMn8CrMo。他在发明自强化双相抗接触疲劳耐磨修复合金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成功开发出新型坦克履带板材料ZGMn8CrMo,其使用寿命比国产Mn13材料延长3倍以上,可使每辆坦克节约维修费用约5万元。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200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现已在我军装甲装备及矿山机械耐磨配件中推广应用,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达2000多万元。(4)首次在国内将电弧喷涂技术用于大型舰船钢结构的表面防腐研究。研制出新型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并开发了适用于舰船、电站等多种防腐、耐磨电弧喷涂合金及粉芯丝材。利用该研究成果先后对舰体、水陆坦克等主战装备进行了电弧喷涂防腐治理,寿命可达15年。1997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率先倡导和推动在我国建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新学科。徐滨士教授八十年代在我国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建设表面工程学科,近几年又提出了纳米表面工程概念,对纳米电刷镀技术、纳米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微纳米减摩自修复添加剂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社会和国家安全系统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04年10月,国际热处理与表面工程联合会授予他最高学术成就奖,以表彰他为表面工程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加强维修工程和表面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他在国内又率先提出并构建了再制造工程学科,建立了装备再制造技术相关重点实验室。再制造工程已经受到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21、22文件均将再制造技术列为关键技术之一,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将“共性关键制造技术与再制造技术”作为制造科技发展的24项优先主题之一,这为在制造在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决策性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