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鸿儒院士简介

发布者:sudy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251

                                    

                                  

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老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需要创造性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学习爱因斯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俞鸿儒


俞鸿儒,气体动力学家。男,1928年6月生,江西省广丰县人。

1946年考入同济大学数学系学习。1949年离开同济去大连工学院改学机械工程,毕业后留校工作。1956年中国科学院公开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当时钱学森先生刚从国外归来,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他慕名报考并考取该所流体力学研究生,于1963年毕业。1958年起先后担任研究组组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他的导师郭永怀先生当时预见到我国航天事业将会有大的发展,需要大型高超声速风洞。以当时条件,短期内难以提供建造大型常规加热高超声速风洞所需的经费和技术装备。何况常规加热风洞能达到的高温受限,不足以用来研究伴随超高速飞行出现的高温现象。他让俞鸿儒探索利用激波产生高温高压气源的方法。氢氧燃烧产生的化学能可驱动形成强激波,并具有对技术装备要求低和费用省的独特优点。国际上从50年代初发明激波风洞后就重视发展这种技术。然而实验结果显示,这种驱动技术产生的试验气流品质差以及潜在危险大,当时已逐渐弃而改用高压氢驱动。鉴于高压氢驱动能力还不及氢氧燃烧,加上当时国外对我们制裁,不可能也不应该模仿他们的做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总结,俞鸿儒发现燃烧驱动产生的试验气流品质差主要是由普遍采用的空间分布多火花塞引燃引起的。据此,他提出在驱动段一端点火,产生温度场梯度单调变化的燃气,从而改善了试验气流品质。基于这种驱动技术随后他与研究组成员一起,以极低的费用建成性能先进的大型激波风洞并研制成相应的瞬态测量系统。70年代初,我国重点型号航天飞行器相继进入攻关阶段,提前10余年开始研制的激波风洞赶上了急需。他还为航天器设计和试飞中出现的一些关键难点提供了解决方法。

80年代初起,俞鸿儒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多方面研究工作。他改进散布微粒新技术,获得固体微粒散布均匀的含尘气体。建成大口径竖直含尘气体激波管。获得含尘气流驻点热流率增大机理的新认识,首次观察到理论预计的无间断前沿的耗散激波结构。他提出利用简单激波管产生完整波形爆炸波的新构思,与第三军医大学合作研制成费用低廉的新颖的冲击伤试验用激波管,为冲击伤研究奠定试验基础。突破现有框框,提出使校准压力高出驱动气体压力的新方案。协助204所建成高压校准激波管。其校准压力幅值和压力平直度居国际领先水平。利用非定常流理论对热分离器的制冷机理进行了分析,首次绘制出热分离器内的流动波图。提出提高热分离器制冷效率和缩小尺寸的方法。协助大连理工大学将其成功应用于多个油田气的回收利用。

1988年他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激波实验室合作研究期间,提出消除驱动段内爆轰波反射高压的方法,使得这种结构简单且重复性高的方向爆轰驱动激波风洞能够产生高驻室压力的高焓试验气流。1992年研究结果发表后,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使沉寂20余年的爆轰驱动研究工作又热闹起来。前向爆轰驱动由于跟随在爆轰波阵面后的稀疏波的干扰,60年代以前就被实验判定其不适用于气动实验。俞鸿儒提出双爆轰驱动段来消除稀疏波,使驱动能力更强的前向爆轰驱动也适用于气动试验。

俞鸿儒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已发表论文百余篇。他曾多次获得各种科技奖,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委科技进步和发明一等奖5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光华科技一等奖。1990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1991年被授予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亚琛工业大学校长K.Habetha教授赠予亚琛工业大学250周年校庆金质纪念章。他曾任中国空气动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常务理事,还被国内多所高校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