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涤生院士简介

发布者:梁旭莹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979

                                    

                                  

博览群书,开阔知识面,是学习的重要环节。

坚韧不拔,开拓创新,使创业的基本途径。

                        ――张涤生


张涤生是著名医学专家。 男,1916年6月12日生于江苏无锡。

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医学院。1946年赴美国宾夕凡利亚大学医学研究院学习整形外科。1948年回国任教。建国初期曾在同济医学院工作八年。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现任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二医大国家“211工程”整复外科学科带头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级终身教授。

张涤生是中国整形外科的奠基人和显微外科创始人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与学识、才华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他治学严谨,刻苦钻研,思路敏捷,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使他独辟蹊径,攻克了整形外科领域一个又一个“堡垒”。1950年,他率队参加的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在长春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战伤畸形治疗中心。1958年,他参加大面积烧伤病员邱才康的抢救工作获得成功,创造了世界上医治大面积烧伤成功的奇迹。60年代中期,他在肢体慢性淋巴水肿的发病机理和治疗上,创立了“烘绑疗法”,开创了我国淋巴学科之先河。1964年,他与助手从事显微外科游离皮瓣再植及移植的实验性研究取得成功。1966年,他进行了第一例断指再植获得成功,使世界断肢再植的水平提高到断指再植成功的领地。1969年,他巧摘了一位农妇背臀部一个重达32.5公斤的巨瘤。1974年,他发明“眼睑睑板缺损整形”的新方法。1976年,创造了扩大第二趾移植手术,使拇指或手指缺损拌有手掌缺损的病例,能一次修复重建手缺失的功能。1977年,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从事空肠游离移植修复食道缺损的手术得到成功。同年,在人体上应用大网膜游离移植加植皮,修复广范围的头皮缺损。1978年,他进行开颅凿骨手术,成功地矫治了我国第一例眶距增宽症,揭开了我国颅面外科发展的序幕,从而跻身于国际前列。1981年,他用前臂皮瓣游离移植进行一期阴茎再造术,获得成功,被称为“张氏阴茎再造术”。1996年4月,他又创下了一奇迹,成功地施行了国内首例胸骨裂形修复术。……这一切的一切,在我国整形外科学的发展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他勤于笔耕,善于总结。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了《唇裂与腭裂的修复》、《实用美容外科》、《张涤生整复外科学》等10部专著。参加中外合编专著有30余部。并受到当今世界上篇幅最大的《手外科学》的主编、法国特比安拉教授的邀请,在他的巨著中编写专章,应国际淋巴学会主席、波兰的奥沙乌斯基邀请,在他主编的《淋巴阻滞: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的专著中,为有关章节撰写专稿。

因研究成绩卓著,他先后获国家级、卫生部、上海市的一、二、三等奖共25项,曾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79年被聘为中央卫生部顾问,1985年被选为中华整形外科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被选为中华显微外科学会顾问。曾先后被选为第五届上海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上海市政协委员,1999年获得上海市医学最高荣誉奖、上海市劳动模范。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

张涤生院士领衔的上海整复外科研究所成为国内先进的整复外科中心之一,1982年评定为上海市重点发展学科,1995年评定为上海市领先学科。张涤生在国际整复接也有极高威望和地位,他卓越成就吸引了几十个国家的同仁前来参观、学习、进修,张教授也20多次出访讲学,受聘为十数所外国大学的客座教授,他先后担任和被选为美国整形外科学会通讯会员,国际显微外科学会理事会成员、会员、第10届国际显微外科学会会议主席(1989)、国际颅面外科学会荣誉会员,亚太颅面外科学创始会员、理事会成员,第四届亚太颅面外科学术会议主席(2000,上海),国际淋巴学会会员,第三届世界美容外科学会主席(2002,上海),专业杂志编委等职务。张涤生教授无私地将学生们送出国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不少学生现在已学成回国,成为整复外科学领域里的“生力军”和“顶梁柱”。

90岁高龄的张院士现在还坚持每天上班,每天翻阅大量的书籍、杂志,遇到有价值的相关信息,分送给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们参阅。他也上网检阅,了解世界最新动态。他还应约写的专业文章及各种报刊的特约稿。仍积极参与科内重大问题的决策,对疑难杂症提供咨询意见,甚至亲自上手术台。张院士谈笑风生,精神矍铄,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老骥伏枥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