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院士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1243

                                     

                                  

张维是著名教育家和力学专家。男1913年5月22日出生,2001年10月4日卒。 北京市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学部委员)。

1929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3年获唐山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分配在陇海铁路潼关至西安的新路潼西段当实习生,协理施工。1934年4月唐山交通大学调张维回校,任结构力学与结构工程助教。1935年美国公布新版铁路桥梁规范,张维对其中一些修改的理论根据产生了兴趣,对此查阅了铁木辛柯的新著和一些文献,撰写了探讨论文,这篇处女作在后来的中英“庚款”留学选拔中被评为优秀。1937年,张维考取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系Pippard教授指导下当研究生,一年后获D.I.C硕士。1938年转入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院土木系工程力学教研室,在特尔克教授指导下进行壳体理论的研究。因战争交通阻断,一直留在德国。1942年2月,任柏林高等工业学校工程力学教研室助教,完成了隧道适应力分析与弹性波石油勘探等项研究。1944年10月,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到Goettingen自学,待机返回祖国。1945年二战结束后张维移居瑞士,在Escher-Wyss机械厂研究部任研究工程师,从事水轮机叶片、裤管静动力学研究。1946年回到祖国的上海。1946至1947年任同济大学、北洋大学教授。后受清华大学聘请,到清华任教。先后教过材料力学、高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板壳理论等。

1951年起,开始担任行政、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1952年,他担任三校(清华、北大、燕京)建设委员会工程处负责人,1954年任清华大学建设委员会主任,为三校的基本建设作出了贡献。1952至1956年,担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1958年,他筹建了工程力学数学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1957年以后,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1983至1986年创办并出任深圳大学首任校长。1956年、1962年、1978年先后三次参加制定国家科技长远规划。1962至1984年期间,他担任教育部工科大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力学学科组组长。1987至1990年又担任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在学术活动方面,1983至1987年,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主席。1956至1984年,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1957至1982年,任中国力学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1979年以前,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之后连续两届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在国际活动中,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委员。德国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际工程教育》杂志编委、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法国里昂中法学院通信委员、德国应用数学与力学学会会员、世界工程师协会联合会副主席。1980至1987年,连任两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力学学科组组长。1987年荣获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奖章,1988年荣获德国大十字勋章。1992年10月当选为教科文组织“思考论坛”成员。1993年列入美国《五百世界各界杰出领袖》名人传。

他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热心于教育事业,在解放前后的几年中,他担任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力学课程。在钱伟长和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的力学课程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解放初期,他组织编写了全国统一的力学教学大纲。1962――1984年,在担任教育部工科力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结合我国实际,他研究和介绍了苏联、英、德等国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在1976年之后,他为恢复力学教学秩序,改进和提高力学教学水平作出了贡献。在教学工作中,他认为基础课程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并挤出时间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材料力学课。他提倡试行公开招聘重点高校学术带头人,改变高校提升教授的办法,改变“近缘结亲”,提倡“远缘杂交”。。。。。。这些建议得到科委、教委的重视。

他还十分重视对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多年来,不管多忙,坚持带研究生和培养中青年教师。他们中,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大多数都已成为各自所在单位的骨干。他所在的博士点集体获1993年国家教委特等奖。

科学研究方面,他在圆环壳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1944年,首次求得环壳在旋转对称荷载下的应力状态的渐近解。多年来从事弹塑性力学、板壳理论及结构工程的研究,特别是圆环壳、弯管的强度、屈曲、振动及其工程应用,核电站管道系统、快中子增殖堆主钠池的结构完整性与安全评价的研究工作,运用解析法、半解析数值法、数值计算、力学试验等方法对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结构进行强度、稳定性分析。还从事“美国及欧洲主要高级的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史”的研究以及“壳体文献数据库”的整理工作。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工程院科学技术奖等。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了《壳体文献汇编》、《力学丛书》、《世界力学名著译丛》等著作以及译著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