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鹏大院士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322

                                    

                                  

行时谦虚谨慎,困境忍耐坚持,

学习持之以恒,工作勇挑重担,

作风朴实无华,生活朝气蓬勃。

              ――赵鹏大


赵鹏大是著名地质学家。男,生于1931年5月,满族,辽宁省清原县人。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954年留学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9年开始任系副主任,1960年任副教授,1980年起任系主任、教授。1983年起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1987年任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兼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1994年起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1997年起兼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院长。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接受为美国纽约科学院成员。1988年―1992年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8年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勘查评价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土资源部“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信息研究开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过“国际数学地质协会”理事、专门委员,“国际地质数据委员会”亚洲地区代表等职务,以及国际刊物《Nonrenewable Resources》及《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的编委,1995年聘为同济大学顾问教授。

赵鹏大是我国“数学地质”学科创始人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国家级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学术带头人,建立和提出“地质异常”和“非传统矿产资源”理论体系,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出版了《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矿床统计预测》、《定量地学方法与应用》等9部学术专著和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主持完成国家级、部省级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多项,在多年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获得各类成果奖很多,主要有:1、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1982年《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专著获国家教委大学出版社优秀著作一等奖。3、1986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4、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1990年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6、1992年获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奖“克伦宾奖章”,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亚洲人。7、1992年获国家教委颁发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8、1992年获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的“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9、1996年获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彼得大帝金质奖章”。10、199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1、2002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2、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3、2006年获IET-方正集团“大学校长奖”。

赵鹏大自留学俄罗斯回国以后,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创新”与“定量”是高度概括他所取得成果与贯穿研究工作始终的标志和特色。

传统的地质学研究是以定性为主,辅以少量的定量分析。赵鹏大较早地认识到地质科学定量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早从50年代起,他便致力于数学与地质学的结合,开始了早期的数学地质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他率先在我国开展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的研究工作。1978年出版的《宁芜火山岩盆地铁铜矿床成矿规律、找矿方向及找矿方法研究》,由赵鹏大执笔编写的《宁芜地区铁矿床统计预测》作为该项成果的组成部分,获得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20世纪80―90年代,他建立了“数学地质”学科新体系,即研究地质体数学特征,建立地质体数学模型;研究地质作用因素及相互关系,建立地质过程数学模型和研究地质工作方法及地质数据特点,建立地质方法数学模型。1982年发表的《试论地质体数学特征》首次论述了“地质体数学特征”的内容和方法,1991年发表的《初论地质异常》系统阐述了“地质异常”的不同模式、不同尺度水平、成矿意义及其表示和研究方法。1990年完成的专著 《地质勘探中的统计分析》(1992年获国家教委大学出版社优秀著作一等奖),被同行专家鉴定认为:“总体上达到国际水平,其中部分数学地质方法的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质体数学特征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赵鹏大院士提出并初步建立了“非传统矿产资源”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的反响。由赵鹏大、涂光炽等6名院士联名发出的《加强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 的院士倡议书引起普遍关注,由中科院以院士建议递交中央和国家领导以及有关部委。他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提交的“关于开展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与开发研究”议案正式通过作为政协提案,得到国土资源部的正式文件批复和有关领导的重视,引起了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当前,非传统矿产资源已经成为学科发展前缘的探索热点,他的这些前期研究成果不仅首开国内研究的先河,在国际上也是少有的系统的理论探讨。

2001年5月,中国地质大学主持召开“成矿多样性与矿床谱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和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资助),赵鹏大首次提出“三联式(Three components)成矿预测”理论。“三联式成矿预测”强调地质基础的重要性,以识别、揭示和提取新型、隐式和深层次的成矿地质信息―各种类型和尺度的致矿地质异常为重点。“三联式”成矿预测不仅以发现传统矿床类型和矿产资源为目的,而且强调不可忽视对新类型矿产资源的预测和评价。“三联式”成矿预测是把作为预测对象的矿床放到预测区的成矿时空及成因演化系统中去考查,通过揭示成矿多样性和建立矿床谱系去预测矿床。这一理论的提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赞誉。

赵鹏大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桃李满园。从1958年回国至今,赵鹏大院士长期以来“双肩挑”的重担系于一身,历任教研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院长、校长等职,此外还兼有众多的社会团体和学术机构的职务。1985年,他以地质科学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一个为主(教学),两个中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三项功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根据地质科学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设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地质大学”的办学目标。1987年11月,中国地质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学校由单科性地质学院向多科性大学发展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赵鹏大根据国外大学的发展状况,适时提出建设“现代型、开放型、国际型的世界一流地质类大学”的目标。我国1996年开始启动 “211工程”,赵鹏大院士深知“211工程”对中国地质大学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场挑战。他果断提出:争取中国地质大学进入“211工程”前列,创办地质矿产能源类一流大学。2001年初中国地质大学已圆满完成国家计委和教育部首批 “211工程”一期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增强了学校发展的竞争力。在这新世纪的初始之际,赵鹏大有着一个面向21世纪的系统的科研和教学计划,如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非传统矿产资源问题、地质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大交叉问题,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发展战略问题等等。我们期待着他和我国“矿产普查与勘探”和“数学地质”学界一道共同跨入一个辉煌的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