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秉彝院士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428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支秉彝录马克思格言以自勉

他经常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在科学技术上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不要多久,

后来者将会笑话我们现在的设想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支秉彝是著名仪器仪表和信息处理工程专家。男,祖籍江苏镇江,1911年9月出生于江苏泰州。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7月24日逝世。

1934年赴德国,先后就读于德城工业大学和莱比锡大学,于1942年毕业。1942年任莱比锡大学讲师、德国蓝旦无线电厂工程师。1944年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任德国马堡大学中文学院讲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支秉彝身在海外,却时刻关心着祖国的兴亡。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谢绝了美国朋友的聘请,怀着爱国之心,与他的夫人支爱娣教授一起,用他的积蓄和岳父的资助购买了一大批对祖国很有用的电工仪器于1946年回国。回国后,曾就任中央工业试验所电子室主任,1947年兼任浙江大学电机系教授,1948年兼任同济大学电机系教授,1950年至1951年任上海航务学院无线电系教授。1954年到上海电表厂任副总工程师兼中心实验室主任。1964年起任上海市电工仪器仪表研究所(后改名为上海仪器仪表研究所)总工程师兼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支秉彝是我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56年、1962年,他先后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和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提出的建议对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50年代他在国内首先组织对仪表数字化的研究并将成果积极加以推广,使我国仪表工业在60年代开始走向数字化,进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他于1957年从事锰铜电阻元件老化处理工艺的研究,进行了长期稳定性的测量,经过三年多的技术攻关,终于解决了国产锰铜的质量问题。此项工艺研究,对仪器仪表的质量提高向前跨了一大步。他对于电表三大关键元件(宝石、轴承、游丝)的质量攻关也积极承担了工作,组织研制了游丝的制造工艺和性能测试设备,制定了质量标准,提高了电表的精度和稳定性。他在我国发展电工仪表的初期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工作,为电工仪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为提高我国精密仪器仪表的质量和精度以及建立我国的计量标准作出了贡献。

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始进行“见字识码”汉字编码方法的研究,顽强地探索汉字编码方法,经过10年的努力,于1978年获得初步成功。“见字识码”汉字编码方法解决了当时国内外没有圆满解决的汉字输入电子计算机的重大课题,为我国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汉字信息处理,实现资料检索和照相印刷排版自动化开创了新路。这一成果经新闻媒介的报道,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79年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和西德奥林匹亚公司先后采用“见字识码”汉字编码方法作为汉字照排机和汉字编码法研制汉字信息处理装置。1980年奥林匹亚公司生产出“中文电脑打字机”,率先实现汉字输入电子计算机。支秉彝是我国汉字信息处理研究的先驱,在他的引导下,汉字编码研究出现了百家争艳的局面,为电子计算机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应用作出了贡献。

由于支秉彝的杰出贡献,他于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83年当选为上海市第六届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三届科协常务委员。他还是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汉字信息处理研究会理事长、上海仪器仪表学会名誉理事长。1999年12月31日,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追授“上海仪电杰出员工”称号。

在此期间,支秉彝还为中外科技交流做了很多工作。1979年以来先后出访西德、日本及香港。从1980年起,他先后培养了25名硕士研究生,并选派多名青年科技人员出国深造,为仪器仪表界造就了一批科技骨干。

他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1991年5月在80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