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铭院士简介

发布者:梁旭莹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1307

                                    

                                  

勤奋、求实、创新、攀登!

为国争光,为民谋利!

       ――周兴铭


周兴铭是著名计算机专家。男,1938年12月出生于上海,浙江宁波余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计算机学科评审组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委员,信息产业部计算机与网络专家顾问组组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8年聘任为同济大学计算机系兼职教授,2002年任同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兼)。现还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总装备部科技委军用计算机专业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体系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常委、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

60年代年至90年代初,一直在科研第一线从事计算机系统研制工作,先后研制成功6台代表国家当时先进水平的计算机。1961年至1963年研制901晶体管计算机,是系统设计和调试的主要骨干,解决了锗晶体管电路计算机恶劣环境下稳定可靠性的难题,使该机装备我军鱼雷快艇后,成功地经受了南海的恶劣环境,该计算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荣誉奖。1966年至1968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完成了030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总体设计与高抗干扰集成电路设计,该计算机研制成功后用作030潜艇射击指挥仪,1978年获湖南省科学大会荣誉奖。1969年至1977年参加151百万次计算机的研制,是运控系统的负责人,为该机设计了全套的指令系统操作表与实现控制逻辑,提出了快速除法方案,并解决了电路睡眠效应、TTL传输干扰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该计算机研制成功后,装于“远望一号”远洋测量船上用作中心计算机,为我国的航天和国家安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荣誉奖(单机系统),1982年获解放军科技成果一等奖(双机系统)。1978年至1983年参加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银河-I亿次机的研制,任主机系统研制负责人,突破了系统设计、逻辑设计、工程设计与实现等方面一系列技术难关,所设计的双向量阵列流水部件、除法倒数流水线以及调试诊断程序等为银河-I研制成功做出了关键的贡献,银河-I的研制成功使我国进入国际上少数能研制巨型机的国家行列,该成果1984年获科技成果特等奖,周院士获个人一等奖。1982年至1985年作为总负责人,主持了我国第一台全数字仿真计算机银河仿 = 1 \* ROMAN I(YH-F1)机研制全过程,提出了总体方案,解决了主控接口、调试诊断、可靠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仅用三年便研制成功,YH-F1的研制成功,开创了我国仿真技术由模拟转为数字的新局面,该计算机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周院士为第一主要完成者。1986年至1992年被任命为总设计师领导银河-II并行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提出四处理机总体方案,在总体设计、逻辑设计、输入输出子系统、全系统RAS技术方案以及应用开发诸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该计算机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周院士是第一完成者。1993年作为YH-3课题负责人成功地提出了YH-3大规模并行巨型计算机的总体技术方案与研制方案。银河I、银河仿 = 1 \* ROMAN I、银河II机均生产多台并投入实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为我国国家安全建设及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4年以来,从事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光互连技术、高性能微处理机体系结构与设计技术、二进制代码翻译技术、并行与分布数据库、移动计算技术、智能交通等方向的研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40多年来,结合科研工作,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100多篇,著书2本,已培养博士生30多名、硕士生20多名。1978年以来,共获得全国科学大会荣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科工委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1979年、1988年二次荣立三等功,1984年荣立二等功,1993年荣立一等功。1990年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国防科工委“重大科研试验特等奖金”,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被湖南省科协任命为首届“湖南科技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