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勇院士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899

有容为大,无欲则刚

        ――陈俊勇

陈俊勇是著名的测绘科学专家。男,1933年出生于上海。1955年考入同济大学,1956年随同济大学测绘系迁武汉。

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系,1968年在该院研究生毕业。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12月聘为同济大学兼职教授。

陈俊勇曾在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系任教,在国家测绘局测绘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82年后,先后担任国家测绘局总工程师、局长、特邀顾问。历任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曾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分部主席、IAG副主席,1995年至今为IUGG执行局成员。现任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

他在大地测量学方面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有:

几何大地测量研究。曾执笔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椭球体大地测量学的教科书。导出了中远距离大地主题正反直接解算公式,导出了二轴和三轴椭球大地坐标与空间三维直角坐标的直接解算公式。推导了全球1980年大地参考系的全套解算公式,该参考系于1980年被IUGG通过决议采用。

地球动力学研究。主持1975199219981999年珠穆朗玛峰高程及其相邻地区地壳运动、重力场、气象参数、折光因子的研究与计算工作。得到珠峰海拔高程、大地水准差距,该地区地壳运动速率及其在板块边缘地带的运动特征,指出了存在冲撞挤压力的不均衡现象及其与我国地震活跃周期机制可能的联系。在地球自转和地球内部物理构造的机制方面进行研究,并出版了两部专著。

卫星大地测量研究。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国首次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其中1976年成果已由国家测绘局批准转发全国使用。曾对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卫星多普勒定位进行深入研究,为减低美国SAAS政策对中国境内GPS定位等方面的影响,主持有关GPS广域差分技术研究课题,在这两方面都曾出版过中外文专著。

测绘基准研究。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测绘基准作了大量技术指导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研究和主持建立我国第一个GPS连续工作站网和国家GPSA级与B级网,为建立我国三维地心坐标基准做出了贡献。研究和主持建立我国新一代大地水准面(CQG2000),覆盖中国陆海全部国土,精度和分辨率比原有大地水准面提高一个量级。为消除国家一等水准测量成果的系统误差,研究和提出一系列措施,以消减垂直折光、日月潮汐等引起的系统误差,经过近十年实践,效果显著。对中国建立新一代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航测检定场、长度野外检定基线等方面的基准工作也做出了成绩。

他的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何梁何利科技奖。

已发表专著10部,其中《卫星多普勒定位》(测绘出版社,1982),《地面参照系定向理论基础》(测绘出版社,1988),《地面参照系的现代定向理论和地球自转运动》(测绘出版社,1991)等,曾获国家和部委级优秀科技图书一、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陈俊勇院士在测绘领域里攻克一个又一个科学难关,为我国测绘事业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