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钊是著名核物理学家。男,1935年1月出生,2004年1月14日卒。江苏苏州人。
1951年考进同济大学物理系,就读一年后由于高校院系调整进入了复旦大学。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至1960年随王淦昌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研究。1960年回国后在原子能研究所(现为中国原子科学研究院)负责轻核反应调研与测量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院学术顾问委员。兼任中科院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9年参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提出并发展了一种确定径迹气泡密度、进而鉴别粒子的方法,为鉴定与分析反西格马负超子事例解决了关键问题。60年代初负责轻核反应实验小组工作,为完成氢弹研制所需部分基础数据的测量准备了条件。70年代中期及以后负责开辟快中子核反应γ谱学分支学科,并领导了热中子辐射俘获与原子核巨共振研究。80年代负责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的实验区建设,建成适合于进行精细核反应谱学与核结构研究的实验室。1990年――1995年兼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负责同步辐射应用并参与建议高性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近年来负责开展“加速器驱动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的研究工作。
著有《硫32的热中子俘获研究》、《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等论文。他提出的确定径迹汽泡密度的方法对鉴定反西格马负超子起的关键的作用,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还多次获国家科工委重大成果奖与部级科技进步奖。他凭着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从事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多想、多问、多试验,使其科研发现和成果丰富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令全世界的科学界不得不以新的目光注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