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要成才,必须正确处理几个关系:
1. 教师与自己的关系是:入门靠教师,深造靠自己。
2. 接受知识与获取知识的关系是:接受知识属于被动,获取知识才是主动;接受知识只能充实自己,获取知识才能发展自己。
3.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要靠能力去运用,能力要以知识为支撑,学习知识归根结底在于提高能力。
4. 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自学能力主要是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运用知识作出新成果的能力;有自学能力一般易有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是大学学习期间应尽全力培养的主要能力。
5.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学习知识主要靠分析,运用知识主要靠综合;在学习时必须时刻注意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阶段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多看工程技术杂志、多看工程技术最新成果的论文。
6. 知识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综合素质必须建立在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有关知识只有一直落实在行动上才能成为良好的综合素质;在大学阶段必须时刻记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沈祖炎寄语
沈祖炎教授是结构工程钢结构专家,男,1934年6月生,浙江杭州人。
1955年同济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本科毕业,1966年同济大学结构理论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国家土木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及评估委员会主任、美国结构稳定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钢木结构委员会委员等。现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薄壁型轻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金属结构行业协会副会长等。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祖炎教授自1955年起长期从事钢结构领域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钢结构稳定、抗震及非线性分析理论及设计方法。主持了40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和2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的结构分析、抗震性能和试验研究,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1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有:“高层建筑钢结构成套技术”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空间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动力性能的研究”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技术负责人编制的“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获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空间网格结构的稳定性、极限承载力及合理形体的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空间网架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获199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钢结构框架体系分析理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获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及其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基础”获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大跨度预应力钢屋盖的试验研究”、“上海大剧院屋盖钢结构设计与研究”及“上海体育场马鞍型环状大悬挑钢管空间盖结构研究”分别获2000、1999及19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广播电视塔地震工程实验研究”获1994年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教改方面,主持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主要著作有:《钢结构学》、《钢结构框架体系弹性及弹塑性分析与计算理论》、《网架与网壳》等近2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