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鸿院士简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244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无止境,学到老,用到老。

            ――朱能鸿


朱能鸿著名文学专家。男, 193 91110日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

1957 考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1960年毕业。1960――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个工作,历任上海天文台的技术员、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上海天文台副台长1991 1993在德国、慕尼黑、欧共体欧洲南方天文台工作。1993至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现任上海市科技协会副主席、上海市反邪教协会理事长、上海天文台天文高科技研究室总工程师、上海天文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他设计了名为“真空照相天顶筒”的天文仪器,这是一架天体测量仪器,仪器通过精密测量恒星经过子午圈的时间来测定其赤经和赤纬。该仪器不同于国外同类仪器之处有两点,其一是将整架仪器置于一真空容器之内以消除因望远镜镜筒内的气流引起的反常折射的影响。其二是改变了国外天顶筒应用接触式鼓轮记时的设计为应用光电显微镜的不接触式的刻线对准记时方法,从而将记时精度由国外的 1 / 100 秒提高到优于 1 /1000秒。真空照相天顶筒设计获得了1978年国家科技大会的一等奖。

随着天文研究的发展,1974年上海天文台向中国科学院提出申请建造一架口径为 1.5 米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以进一步开展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该项目是中国科学院的重点项目,也是当时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口径大于一米的大型天文观测设备。在进行望远镜的总体设计时细致地考虑了影响仪器精度的各种因素,结合我国的国情采用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的天文望远镜的新技术,新工艺。在吸取国外望远镜的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使这个 1.5 米望远镜有自己的特点,得到了视场为30角分的优质像片。 1989 11月中科院数理化局经过实测评定该望远镜性能稳定、定位精度高,最小星象直径达 1.2 角秒左右,已接近当地的平均宁静度指标,星象质量优良。由此这个项目获得了 1 990年度的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1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1993年赴德参加欧洲南方天文台的16米大型光学望远镜的工作。由于他在天文仪器的研究和发展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90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上海市科技精英荣誉称号2001年获何梁一何利奖。

他在学术研究上发表的主要论文有:《The design of the 1.56m astrometric telescope 》(Annals  of shanghai Observatory Academia Sinica 1981 No.3 , P225),《The main features of 1.56m of  telescope and its status quo 》( Instrumentation  and research programmes for small telescope 1985LAU Symposium No.118,Pg.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