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祺是著名物理化学家。男,1920年7月生于江苏省南汇县(现属上海市)。
1937年毕业于上海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1942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46年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1950年获博士(PhD)学位,留校继续博士后工作。1951年应聘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调入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迄今。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被授于同济大学名誉教授,2002年被聘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和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唐有祺教授选择物理化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他从小喜爱学习数理化,当时在理科选化学多少与就业因素有关。他喜爱数理,但化学也是强项。进入大学,自然而然地在他心里选中了物理化学。从此,在化学专业的道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46年秋唐有祺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学习以化学为主科,物理为副科,主攻X-射线晶体学和化学键本质,旁及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博士论文工作涉及与合金中形成超结构以及六次甲基四胺与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有关的结构问题,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则以几种血红蛋白晶体为对象涉足蛋白质晶体学。
回国后,首先筹备和开展的是以X-射线晶体学作为核心技术的结构化学研究工作。精心选定的第一批结构分析对象有吐酒石、醛的亚硫酸氢钠加合物、硫磷化合物、无水亚硫酸钠、Grignard
试剂和葡萄石等。这个方向先后吸引了不少很有才学的学生和教师。1966年前也曾做过一些物相分析方面的工作,还对共振论的科学性问题进行过剖析并得以指明其合理内核和症结所在。文革期间下京郊各化工厂,为工农兵学员准备教材和教学场所,并与工业部门合作研制催化剂。大家都深刻地体会到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的学科背景,对研制催化剂等实践是能很起作用的。以此为契机,科研对象的范围从体相扩大到包括表面相。从此,他把科研工作集中到两个方面:(1)重要化合物系列的晶体结构分析和结构化学;(2)催化剂、分子筛、超导氧化物和纳米材料等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在结构化学方面,开展了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结构分析,恢复了生物大分子的晶体结构分析工作,开辟了研究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以及多肽、蛋白质的分子设计和结构予测等科研方向。在分子工程学方面重点放在研制功能体系,并探索能指导功能体系的设计和制备工作的科学基础。在这个方向上曾取得重要成果,并从90年代起获得与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有关的攀登项目。
唐有祺教授1951-1999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和著作6种,曾得5种荣誉、8项国家级奖励。除岗位工作外,他在各个时期都有兼职和社会活动。1956-1993年间曾任中国化学会第18和第20-23届常务理事,并出任第22届理事长。1983年当选第6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和1993年当选第7和8届全国政协常委,并任全国政协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北大建立物理化学研究所,任首届所长;同年当选国际晶体学联合会第13届执行委员会成员,1987年当选该会第14届副主席。1987年国家教委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任副主任,后在1990-1997年间任主任。1991年中科院北京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联合建立动态和静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任主任;同年被聘为攀登项目«生命过程中重要化学问题研究»的首席科学家»。
唐有祺教授一生对人民对国家怀有深情,对科技和教育工作的意义具有坚强的信念,在政治和科学上见多识广。事业心和责任心较强,常以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自勉。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得道多助”。他在科研中非常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但也极重视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在其影响下进行的科学的抽象和假设这两个探索真理的环节。他一生的学术工作,多数与基础研究有关,在教学中他同样倡导越基础越优先原则,并强调通过实践不断培养学生自学以及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能力。唐有祺教授如今虽届耄耋之年,但仍活跃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一线,不断为国家、为学科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我得益最多的若干格言
四海皆兄弟 三人有吾师
善弈者谋势 不善奕者谋子
疾风知劲草 路遥知马力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唐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