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院士

发布者:周黎萍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713

                                    

                                              

方俊是著名大地测量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男,19041026日生于广州市,199855日卒。原籍江苏武进。

1924年――1926年,在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本科肄业。1926年――1930年,在天津顺直水利委员会测量队任练习生。1930年――1941年,在北平及重庆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任制图员、测量员等职。1937――1938年,在德国耶那地震研究所学习。1941年――1943年,任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1943年――1947年,任中国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大地测量组主任,兼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1947年――1948年接受申报馆委托,编辑《中国新地图集》。1949年――1951年任同济大学测量系教授。1951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大地测量组主任。1958年――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测量制图研究所所长。1962年――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83年后,任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1956年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研究生导师;1981年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57年被选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测绘学会第二届、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家科委测量制图组副组长,地学组组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际固体潮常设委员会委员。是第五、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方俊是我国地图科学的先驱,早期研究工作是从地图学开始的。1930年他进入北京地质调查所,协助进行申报馆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当时,国内还没有科学的地图集,出版的几种中国地图都是根据日本或其他国家的地图仿制而成的,连作为地图基础的格网如何画都不懂,更谈不上科学性和准确性。方俊首先在我国把地图投影理论运用于地图编制工作,吸收美国海岸与陆地测量局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作为中国地图用的兰勃特正形投影和亚尔勃斯等面积投影系统。从此在我国地图编制中,正式采用了严格的科学投影方法。为了获得地图的基准,他到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地进行实地经纬度测量,运用新的资料修正多幅图画。1934年,上海申报馆的《中华民国新地图》正式出版,这是我国最早和比较完整的一部地图。新地图一经问世,英国权威性的《地理杂志》赞扬这是中国做了件划时代的工作。1937年赴德国进修,就读于耶那地震研究所,学习地球重力学。1938年底回国后,先后受聘于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大学土木系、地理研究所、同济大学测量系等单位讲授《测量学》、《地图投影学》、《大地测量学》、《重力测量学》等课程。主要致力于地图投影及地球重力学研究,主编我国最早的一份测绘科技期刊《测量》杂志。1947年接受申报馆委托,继续编制《中国新地图集》。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1年――1958年他回南京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大地测量组组长、研究员。在这期间,他组织了黄河及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天文三角测量工作,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的西藏科学工作队,赴藏考察,开展了我国的重力摆仪测量试验。创办《测绘通报》刊物,担任主编。1954年――1958年先后3次作为我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苏中测绘会议,访问了苏、捷、匈等国。并翻译出版了《测量仪器学》一书。他还参与了我国科技12年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受到周总理的接见。60年代初,他参与和领导了我国5060年代的重力基本网及天文重力水准网的建设,积极开展地球形状与地球重力的研究。60年代后,又致力于人造卫星轨道的地球引力摄动研究,为空间科学提供测绘保障。1976年后,转向固体潮及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他花费10余年时间,完成《地球形状》与《重力测量学》两本专著,总结了地球重力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1978年他以74岁高龄,应比利时皇家天文台的邀请,率队出国考察访问,和比利时梅尔基奥尔合作,完成了共9个站的重力潮汐观测,共同发表了《中国的固体潮观测》的论文,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之后,他历时4年写了65万字的专著《固体潮》,历时4年,于198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这门学科的著作,涉及到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及天文学几个学科的交叉和相互渗透。该书获中国科学院198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之后,方俊继续开拓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他先后发表了《地球的自由振荡(一)》、《地球的自由振荡(二)》”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理论上结合高低阶简正模信息反馈地球内部构造做了有益探索。

方俊多次参加过国际地球物理科学讨论会,迄今他已发表论文70余篇,著作5本、译著4本,他在地图投影、天文重力水准、垂线偏差估算、潮汐改正等方面做出的成绩,使他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