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是语言和文学家。男,1905年9 月17 日生,1993年2 月22 日卒,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共党员。
1927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曾先后任教于哈尔滨第一中学、北平孔德学校。1930年 至1935 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研究文学和哲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暨德语补习班班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德语文学会会长等。曾当选为第一、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第一批),是一级教授和一级研究员。
冯至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在文化学术上的建树和贡献是多方面的。作为诗人,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冯至从20年代起,就积极投身我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了诗歌创作,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善于吸收外国现代诗歌中的有益养分,在创作中融会贯通,促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西郊集》 、《十年诗抄》 ,《十四行集》 等诗歌被译为英、德、日、俄、荷兰、瑞典等多种文字。冯至著有中篇小说《伍子胥》 ,散文集《山水》 、《东欧杂记》 ,诗文集《立斜阳集》、《文坛边缘随笔》 等。他的散文和小说朴实、清新,以《山水》 、《伍子胥》 为代表,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受到广泛好评。
作为学者,冯至在中外文学研究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既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又精通欧洲文学,且治学态度严谨。他对杜甫和歌德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术史上均具有开创性意义。著有学术著作《杜甫传》、《诗与遗产》 、《 论歌德》 等。冯至从青年时代起就积极将德语文学介绍给中国读者。译著有歌德的《 维廉・ 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席勒的《 审美教育书简》 、海涅的《哈尔次山游记》 、《 海涅诗选》 、《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里尔克的《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等。冯至的作品曾编成《 冯至诗文选集》 、《 冯至诗选》、《 冯至选集》 、《 冯至学术著作自选集》 、《 冯至全集》 等出版。
作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冯至为制定外国文学研究规划,组织科研队伍,指导研究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
作为教育家,冯至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德语语言文学人才,如今大多已成为我国教学、科研和外事领域的骨干力量。他先后创作《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等14本著作。论著有《论歌德》、《杜甫传》等8部,翻译了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歌德的《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海涅的《哈尔次山游记》等8部著作,编选了《杜甫诗选》。 冯至在诗歌创作、德语文学研究、教学、翻译方面的成就赢得了国际性的肯定和赞誉,他先后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1980年)、联邦德国美茵茨科学与文学科学院通讯院士(1981 年)及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6 年); 1983 年获联邦德国歌德学院1983 年度歌德奖章;1985年获民主德国高教部授予的“格林兄弟文学奖”;1987 年获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金博士证书’;同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 1988 年获联邦德国达姆施塔特德意志语言文学科学院授予的“弗里德里希・ 宫多尔夫外国日尔曼学奖”。
1987 年,冯至以所得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艺术奖的全部奖金作为基金设立了“冯至德语文学奖”,以奖励成绩突出的中青年德语文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