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院士

发布者:周黎萍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999

                                              

为人之道:办事要公道,为人要正直。

治学之道:思想要奔放,工作要严密。

――童第周

童第周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和教育家。男,1902528日生,1979330日卒。浙江鄞县人。

1923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1927年毕业后,由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荐,任中央大学生物系助教。1930年由亲友资助到比利时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1年“九.一八”后,日本侵略军开始对中国东北大举进攻,那时童第周正在比利时留学,他出于爱祖国和自觉抗日的热情,带头到日本驻布鲁塞尔使馆进行抗议,受到比利时警方的威胁。1933年底,他不顾日本侵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危险,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条件,19348月回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但山东也难逃日本鬼子的铁蹄,1937年童第周随学校内迁至四川万县。1938年山东大学解散,他先后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生物系(1941――1943年)和复旦大学生物系任教。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童第周回青岛参加复校工作,并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1947年,青岛爆发了反对国民政府的“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示威。童第周作为山东大学教授会的负责人和动物系主任,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并掩护其他人拍摄学生游行的照片,帮助向各地传递登载学生游行和军警镇压学生报道的英文版《民言报》,以扩大学生运动的影响。1948年,童第周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并兼任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6月他放弃在美国优裕的研究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山东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童第周继续担任山东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他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兼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后,该室改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任所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0年,生物学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他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该所所长陈桢逝世后,童第周一度任所长)。“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任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他陆续担任了多种领导职务,在坚持科学研究的同时,尽力完成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在制定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1972年科技十年规划和后来的基础学科长远规划期间,他参与领导有关生物学方面规划的编制工作。从1956年至60年代初,他担任中国、苏联、朝鲜、越南四国渔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职务,为推动四国的水产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促进科学家之间的友谊发挥了作用。此外,童第周曾当选为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197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童第周是中国试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1934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的童第周,在条件极端困难几年中,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金鱼卵子发育能力、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根据这个研究成果写成的论文发表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同行们的很大反响。50年代开始,他全力投入了对文昌鱼卵的发育规律研究,依据实验结果,对文昌鱼的发育能力提出了新的修正意见。由于文昌鱼卵的发育过程所传递的信息,对研究生物进化过程有重要意义。因此,童第周的观点又一次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到了晚年的童第周并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又开始了对生命研究的最后冲刺。童第周与同事在鱼类中开展了细胞核移植工作,以探讨细胞核和细胞质在发育和分化中的相互关系。他们将细胞核和细胞质进行杂交,试图用此方法培养出鱼类的新品种。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童第周和同事把鲤鱼胚胎的细胞核移植到鲫鱼的去核卵内,得到了核质杂种鱼。通过鱼类的核质杂交移植试验,他们证明,细胞核在异种的细胞质内,经过多次分裂和复制后,生命体在生理和性质上有发生变化的可能。这种变化不完全受细胞核控制,也受到了细胞质的影响。此后,童第周与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先生合作,他们从鲫鱼的卵细胞内,提取了一种信使核糖核酸,这种核酸是一种传递生命信息的重要物质。以后,他们将这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培育出了一种既有鲫鱼性状又有金鱼性状的奇怪鱼种,这种金鱼的尾巴由单尾变成了双尾。这个实验的成功,使童第周的胚胎实验学研究又一次走到了世界前列。

他曾在我国多所大学任教,教过普通动物学、细胞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胚胎学和实验胚胎学等,主要论著有《鱼类细胞核的移植》、《中华蟾蜍内胚层细胞核的移植》、《文昌与卵子8细胞和16细胞时期动物性板球和植物性半球细胞配合的研究》等32篇,为我国的生物学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