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致一院士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673

张致一是著名生物学家。男,19141117日出生,1990108日卒。山东泗水人。

1934——1937年在山东大学生物系学习,后转入武汉大学生物系,1940年毕业。1940年——1941年在中央大学医学院任助教。其后又分别在同济大学、中国心理生理研究所任助教、助理研究员。后赴美国衣阿华大学动物系学习,1948年获硕士学位,1952年获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副研究员。1957年——1958年他任中国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室主任。1959年起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室主任、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届秘书长、第十二届理事长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被选为常委、副主任。

早年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与童第周合作进行过鱼类胚胎发育能力、外胚层极性决定以及鱼卵器及决定等研究工作。在美国时期主要从事性别决定与分化的研究,通过性激素在南非获得蟾蜍由雄性完全转变为雌性并能产生单性(雄性22型)后代的实验,同时又通过生殖腺移植获得了由雌性(ZW型)转变为雄性的成功结果,说明了在性别分化中性遗传基因与性别分化的关系。在比较内分泌方面,最早成功地完成了胚胎下丘脑的割除实验,证明了下丘脑与垂体形态和功能分化的依赖关系;甲状腺素对色素细胞功能的调节机理,以及类固醇激素在排卵过程中的作用,提出孕酮在排卵中的重要性。

1960年以后,张致一在动物研究所研究了激素对鱼类卵细胞蛋白质及核酸的代谢调节,激素对某些酶系的调节;哺乳类的泌乳机理;前列腺素对黄体的调控;LRH对鱼类的催青及其作用原理;激素在家畜中的应用以及胚胎着床的机理研究,首次证实了子宫中有LHRHHCG受体的存在,因而认为这两种激素有可能担负着着床信使的使命。

在生殖系统进化方面,他第一次证实脊椎动物(文昌鱼)中已出现了脊椎动物垂体的同源结构(哈氏窝),并能合成和分泌垂体促进性腺激素以及促性腺释放激素,另外还发现了脊椎动物促性腺激素有增高生腺腺类固醇性激素的作用,同时性腺中也证实有高亲合力性激素受体的存在,由此说明一个完整的生殖激素调控系统,在脊椎动物已经初步形成,为生殖系统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新论证。

张致一教授非常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他的创导下发展了应用激素进行家鱼催情、家畜与军马的保胎、促发情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他成功地利用LHRH解决了家鱼不能在池塘中产卵和鱼苗长途运输困难等问题,为我国经济鱼类的繁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致一教授是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的奠基人。他生前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他以多途径的培养方式促进研究室科研队伍的成长。他想方设法与美国洛氏基金委员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际上著名的研究机构多方联系,并利用这些机构的基金,有计划地派遣研究室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出国进修。目前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精干的研究队伍。仅2003年就发表论文60余篇被SCI检索。其中“影响因子总和120”在性腺、受精和胚胎着床以及动物克隆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他著述颇丰,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类固醇激素在蟾蜍离体排卵过程中的作用》、《激素与碱性磷酸酶的关系及其在鱼类排卵中的作用》、《丘脑下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对草鱼的催产作用——垂体及卵巢的组织化学研究》等论文200多篇,共获得20多项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