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亨咸院士

发布者:周黎萍发布时间:2016-11-11浏览次数:836

                                    

                                              

陶亨咸是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男,1914831日出生于天津市,2003723日卒。原籍浙江绍兴。

1933年考入同济大学,补习一年德文后转入机械系。大学时代,他就是一位爱国的进步青年。1939年大学毕业后在江西大庾钨业管理处修造厂任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务课代课长。1941年在兰州甘肃机器厂任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1942年在兰州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1945年到英国学习机床制造及热处理、铸造、机械加工等技术和自行车的生产工艺。1947年回国后曾任中央机器公司工程师,上海机船厂和昆明机器厂副厂长。昆明解放前夕,他组织工人护厂,为迎接昆明的解放作出了贡献。1949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昆明解放后参加了云南机器厂的接管工作。曾任云南省工业厅计划科科长兼技术科科长,兼任过昆明机床厂(即云南机器厂)厂长。1953年调第一机械工业部,先后担任过一机部技术司设计科科长、设计处处长、总设计师、技术司副司长、司长、仪表局副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后任一机部总工程师、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和部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19875月被聘任为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他长期从事我国机械工程技术领导工作。50年代,他首先从定型设计、计量检定、改进材料性能入手提高产品质量。为解决双轮双铧犁的质量问题,提出并参与组织建立了我国机械工业第一批金属材料实验室,从而不但提高了机械产品的用材质量,还促使建立了机械产品质量管理程序。为解决自行车车型设计不统一,车架、车毂和辐条的材料依赖进口状况,他积极参与组织材料国产化和定型设计,完成了统一设计和18个部件可以互换的自行车“标定”工作,并实现了自行车材料国产化。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机械工业水平落后的状况,他做了不懈努力,1954年,他主持制定了产品设计程序和计划、管理办法,提高了我国机电产品的独立设计能力。他主张在学习苏联技术时,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工艺要求,一方面又应实事求是地改进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他提出应改变由机械工业部专业局直接设计产品的建议,主张在产品主导生产厂内成立设计科并逐步使其成为行业产品专业设计室。他力主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加强技术管理,按客观规律办事。大力宣传和推进以制定设计任务书、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为内容的机电产品设计三阶段以及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实行样品试制和小批量试制两个阶段的工作方法。他积极推行产品设计、试制、鉴定的科学工作方法,以大连机车厂自行设计制造的当时世界功率最大的1-5-1型蒸汽机车为样板,宣传、推行机电产品尽快由测绘仿制走向自行设计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他曾组织并参与决策6000千瓦火电机组、1.2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等产品的研制。他组织领导过一机部核工业配套设备的设计工作。

他积极提倡学习国际先进技术,以提高我国产品制造的技术水平。1964年,他提出成套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加速发展的建议。据此,我国从日本引进技术和设备,建成了榆次液压件厂和中原量仪厂。他1983年领导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学会与联邦德国焊接学会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和合作建立我国机械工业焊接培训中心的备忘录,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应用现代先进焊接工艺和先进培训方法培训焊接人员的哈尔滨焊接培训中心,这对提高我国金属焊接技术和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他最早在国内组织推广了有限元法、价值工程的应用,主持成立专业学术组织,推动了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和摩擦学技术的发展,组织并推动了断裂力学、失效分析和设计方法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他一贯重视标准化工作,主张积极采用国际标准(ISO)及国外先进标准。齿轮精度标准就是在他的极力坚持下而采用ISO标准的。他组织编译了一套技术先进的《联邦德国技术准则》,在他的领导下,组织编写了第一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指导性技术文件》。

作为卓有成效的工程专家,他的奋斗历程时刻与国家的大发展紧密联系着。1956――1957年,他参加一机部访苏联代表团,参加了中苏双方122项科技合作项目的谈判。在这一时期协助并指导建立起一批机械工业的科研机构,对完成中苏合作项目及以后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参与了组织制定“一五”计划期间156项工程建设所需设备的研制规划。参加了我国“1956――1967年科技发展规划”、“1963――1973年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五年计划机械产品规划”和“机械工业技术革新规划”等机械工业重大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还参与领导了我国年产50万吨无缝钢管轧机等重大技术设备的研制,主持论证《机械工业2000年发展纲要》。1985在科学院学部委员会议,围绕国家“七五”规划,作了《关于加强机械工业基础科学研究》的报告。

他从学术上指导,从工作上支持了“二辊斜轧穿孔机斜轧曲线和复合曲线”、“齿轮整体误差测量新技术”等项目的科学研究,这些项目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他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集体智慧,在他的主持下为宝山钢铁总厂二期工程国内设备的制造等项目的决策咨询建议均被有关部门所采纳。他重视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1983年他领导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理工科工程师继续工程教育基地――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并任校长。

他是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六、七届委员,1982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1980――1985年兼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三届秘书长、第四届副理事长、第五届理事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留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传动专业学会和无损检测专业学会理事长,任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于他对机械工业和机械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所作出的重要贡献,1986年获得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的科技成就奖。1983年获联邦德国工程师学会通讯会员称号。1987年获联邦德国焊接学会(DVS)荣誉会员称号。1989年获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荣誉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