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工科奠基人贝伦子塑像揭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5-16浏览次数:254

为纪念我校开展工程教育 100 周年的重要活动,同济工科奠基人贝伦子的塑像 5 月 16 日下午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揭幕。校党委书记周祖翼发表重要讲话并为贝伦子塑像揭幕。校党委副书记马锦明、姜富明出席。揭幕仪式由副校长董琦主持。各学院、部处负责人和师生代表近 200 人参加了揭幕仪式。
        周祖翼指出,我们纪念贝伦子先生,感谢他开启了同济的工程教育。 1912 年 6 月 12 日同济德文工学堂正式开学。 100 年来,同济工科从第一届 6 名学生、 1 位教师,发展到如今已有 10 多个学院,千余名教师,共培养工程人才近 20 万人,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纪念贝伦子先生,感谢他奠定了同济工程教育注重基础、注重实践的优良传统。在 1911 年被确定为同济工科筹建负责人后,贝伦子先生花了近半年时间在德国各地进行募捐活动,募集了价值 20 万马克的大批机械设备和各种仪器及教学用具,并和首届学生一起安装,让他们在学习开始阶段就获得了一次十分难得的实践训练机会。为了提高工科人才培养水平,他专门访问了上海南洋公学,并根据与该校的比较调整培养计划,在数学中增加微积分的内容。 100 年来,同济大学工程教育一直秉承注重基础、注重实践的优良传统,培养的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奠定了工程领域的 “ 同济品牌 ” 。我们纪念贝伦子先生,感谢他使同济工科教育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国际化的道路。从创设初期的 “ 德籍教师、德国学制、德文教材、德语教学 ” ,到 1927 年 9 月同济工科的学历获得德国部分州认可, 1936 年 4 月被德国工程师学会承认,再到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的组建,同济的工程教育一直坚持国际标准,走国际化办学的道路,与欧美多个国家的工科院校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共同探索工程教育的未来。
       周祖翼强调,我们纪念贝伦子先生,是要总结同济工程教育百年来的经验,继承同济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为正在开展的工程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和参考。我们要继续坚持国际标准,深化国际合作,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未来发展,加强与中学、与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更加注重基础,更加注重实践,更加注重品德与人格塑造,认真开展工程教育改革,推进卓越人才计划,提高工程人才培养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类的共同发展而努力。
       董琦在主持仪式时介绍了贝伦子塑像的创作过程。贝伦子是我校工程教育的开创者。自 1912 年来到上海,创办同济工学堂,到 1927 年在上海逝世,为同济工程教育的从无到有和初期发展,到形成同济工程教育自身的传统和特色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为此,学校决定在嘉定校区为他树立一尊铜像,由档案馆、基建处和嘉定校区管委办具体实施。铜像由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著名女雕塑家刘秀兰设计创作。铜像采用胸像形式,高 1.2 米,基座高 1.5 米,位于嘉定校区博楼 ( 教学 B 楼 ) 西侧。
       伯恩哈特 · 贝伦子 (Bernhard Berrens)1880 年 9 月 19 日生于德国的蒙如瓦, 1898 年在布雷斯劳的高级中学毕业后进入汉诺威大学机械系学习, 1905 年获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在波恩、德累斯顿、科隆等地高校任教。 1912 年来上海领导同济德文工学堂的建校工作,历任德文工学堂首任校长,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工科及同济大学工学院教务长、教授。 1927 年 10 月 31 日在上海逝世,年仅 47 岁。
       该塑像由我馆牵头,学校相关部处共同配合协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