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馆承办的“同济大学百年卓越工程教育图片展”揭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5-16浏览次数:255

        我馆承办的“ 同济大学百年卓越工程教育图片展 ”5 月 16 日上午 10 时零 5 分在四平路校区综合楼底楼大厅揭幕。该展览通过 100 幅展板、近千帧图片,生动再现了同济工科教育走过的百年历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济大学百年卓越工程教育图史》同时首发。由此拉开了同济大学庆祝建校 105 周年暨工程教育 100 周年活动周的序幕。
      校领导周祖翼、裴钢、陈小龙、马锦明、姜富明、郑惠强、伍江、董琦、陈以一、蒋昌俊、李昕、方守恩、吴志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近 100 人参加了揭幕仪式。周祖翼、裴钢、陈小龙为展览揭幕并向师生代表赠书,裴钢致辞。揭幕仪式由董琦主持。
       裴钢在致辞中指出, 1918 年《同济》第一期的《发刊词》说: “ 厚国聚民,莫先乎工 ” 。同济大学百年工程教育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从早期的 “ 实业救国 ” ,到 “ 建设新中国 ” ,再到实施 “ 科教兴国 ” 战略、建设 “ 创新型国家 ” ,同济大学百年工程教育以其严谨性、实用性、专业性、国际性及服务性,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卓越工程师,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走向世界提供了借鉴。
       裴钢表示,同济大学纪念工程教育 100 周年,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同济工程教育百年来的宝贵经验,更好地继承并发扬同济百年工程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学校正在着力推进的 “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 ” 提供更多启示。
      1907 年,德国医学博士埃里希 · 宝隆在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即同济大学的前身。 1912 年,德国工学博士贝伦子又在上海创办了同济德文工学堂。两学堂合并,更名为 “ 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 。 1912 年春夏,同济工科开学。 100 年来,同济工科从第一届 6 名学生、 1 位教师,发展到如今已有近 20 个与工程教育相关的学院、千余名教师,业已为国家培养工程人才近 20 万人,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该图片展按时间顺序,分上、下篇共 6 个阶段,全面展现了同济工程教育的发展轨迹。其中,上篇自 1912 年起至 1952 年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12 年至 1927 年,确立了同济工程教育的德国模式;第二阶段为 1927 年至 1937 年,迎来了第一个蓬勃发展期,并形成了德国式工学教育传统;第三阶段为 1937 年至 1952 年,六次迁校,九年颠簸,但工学教育愈挫愈强,至解放初期拥有了 “5 系 1 厂 1 所职业学校 ” 的辉煌。
      下篇自 1952 起至 2012 年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52 至 1976 年,同济大学由综合性大学调整为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单科性工程院校;第二阶段为 1976 年至 1991 年,完成了由单一土木建筑类工科大学向多科性大学和从封闭型办学向对外开放型办学的两大转变;第三阶段为 1992 年至 2012 年,同济工程教育呈现了学科设置集成化、人才培养复合化、合作办学国际化、科研创新产业化的大发展特征,确立了具有国际背景和同济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系统培养模式。
      《同济大学百年卓越工程教育图史》与展览脉络一致,容量比展览更大,一共收录反映同济百年工程教育的相关照片近两千幅。
      本次展览由同济大学档案馆和校史馆承办,展览对社会公众开放,将一直持续至今年 8 月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