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济大学师生员工同仇敌忾,通电声援,并组成前敌将士后援会,于7月14日将募捐款项汇交前方将士。此后8年,同济6次迁校,辗转浙、赣、湘、粤、桂、滇、黔、川等地,越过千山万水,行程几千公里,冒着日寇飞机轰炸扫射,忍着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在战乱中一面坚持教学工作,一面开展抗日救国活动。7月下旬,鉴于形势日益紧张,翁之龙校长部署向市区租界搬迁工作。8月12日下午,最后一批人员搬运校产撤离吴淞,迁入上海公共租界地丰路(今乌鲁木齐)121号的临时校舍。翌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28、29日,同济吴淞校舍毁于日寇炮火。学校迁入市区后,广大师生员工在翁之龙校长的带领下,积极参加抢救抗日受伤将士和市民的工作。他们先后建立了红十字临时重伤员医院和红十字第十三救护院。翁之龙兼任红十字临时重伤员医院院长。在市区,学校举行了一次招生考试,但未能复课。临时校舍房屋狭小,全校1101名学生和部分教职工都挤在这里。学校原计划搭建一部分临时房屋于10月14日正式上课。但由于上海战事日益激烈,结果无法恢复上课。9月,学校决定迁往浙江金华。10月20日,学校在金华复课。在金华报到的有教师33人,学生596人。医学院有100多名学生,17名教师留在上海。在学校迁往金华时,医学院张静吾教授等组成“南京军医署所属第五重伤医院”,前往苏州救死扶伤;李宣果教授带领81名师生员工组成“中国红十字会第一重伤医院”,在去金华时,组成若干医疗救护小组,从杭州出发,沿着浙赣线,为受伤战士服务。在金华,学校在坚持上课的同时,学生组织战时服务团,深入城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并积极参加中共浙南特委领导的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工作。同济学生大部分担任乡村建设指导员,少部分担任县政工作。在金华,上级党组织通知同济中共地下党员李滢来、汪珊等建立中共同济特别支部,在浙江地区独立地开辟工作。以特别支部为核心,组织了以学生救国会会员为骨干的学生战时服务团,建立歌咏队、剧团和宣传队,共计二三百人,在金华城乡教唱抗日歌曲,贴抗战标语,散发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还编印出版了《合流》报3期,宣传毛泽东、宋庆龄等所写的有关国共合作、全面抗战的文章。之后,中共中央东南局筹备处决定汪珊等留在浙江,组成以汪珊为书记的中共浙南特别工作委员会。11月,日军逼近杭州,金华不断遭受日机空袭。学校决定第三次迁校,从金华迁往江西赣州。1938年1月底,正式复课。不久,医学院后期也从上海迁到江西吉安,1938年春开始复课。上课在旧镇台衙门,大学、中学、高职全在一起。医学院以第五重伤医院和自办诊疗所为实习基地。这是中国人自办实习医院的先例。诊疗所于1938年4月8日开诊,日门诊人数最多时达400余人。在赣州和吉安共有学生1000多人,教师73人,其中德国教授13人。1938年下半年,因战事关系,德国政府停止了原给予教授的特种补助及旅费补助金,于是大部分德国教授相继回沪,中国教师挑起了教学的担子。在赣州,学生一面读书,一面继续以战时服务团为核心,以民办夜校、话剧团等形式坚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3、4月,学校“杀一儆百”,开除了进步学生的领袖——学生会主席陶亨咸。学生群情激愤,派计晋仁、翟立林、李岳、许信刚4位代表赴武汉向教育部。最后,学校当局被迫撤销了开除陶亨咸的决定。1938年7月,局势突变,九江危急。同济又从赣州、吉安迁到了广西贺县的八步镇。其间,有千余公里的水路。同学们经过步行、坐车、坐船、翻山越岭,前后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忍饥挨饿到达了八步镇。11月,学校正准备维修校舍复课,日寇进攻华南,未及一周,广州沦陷。1938年冬,学校第一批校产运到八步江边还未及卸下,又决定迁往昆明。1939年春节前,全校师生分批到达昆明。迁校昆明不久,翁之龙校长辞职,赵士卿(同济医科毕业,留德医学博士,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医学院院长)接任。学校内迁后,宝隆医院绝大部分德籍医生没有随同济医学院去内地,医学院院长柏德辞去院长职务。从此,宝隆医院(产权一直归德人所有)不再是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实习医院。为此,学校在第五重伤医院和诊疗所的基础上组成了医学院附属医院。同时,学校开设了实习工厂、电工实验室和化学实验馆等,保证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但学校困难重重,校舍分散于十多处,机器设备残缺不全,沿途招生,德文程度与战前已难相比,经费大为削减,欠款欠租达3万元。在昆明,1939年分为三个学期,以弥补在迁校中所缺授课程。1940年7月20日赵士卿辞职,教育部委派周均时(上海吴淞商船学校毕业,留学德国、波兰,工科博士,重庆大学教授)接任。在昆明两个春秋,学校克服困难坚持办学。医、工、理三学院共有教师77人,其中正副教授37人,学生798人。医学院在八省会馆设有解剖馆,由昆明地方法院提供无人认领尸体,供解剖学习之用。医学院还开展学术活动,定期举行学术讲座。这一时期,工学院已设机械、土木、测量、电机4系和造船组,发展为全校师生人数最多的学院。有教师3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1940年在校学生428人。理学院除化学、生物两系外,又增设了数理系。1939年3月,国民党政府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推行国民党、三青团和训导处三位一体的政策,加强控制师生,镇压学生运动。同年初夏,从西南联大返回同济的中共地下党员况礼文,根据上级党的指示,在同济建立党的组织,有党员9名。他们通过读书会、壁报、民众夜校、儿童剧团等群众组织,发展进步力量,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与校内复兴社、三青团等反动组织作斗争。1940年秋,昆明物价飞涨,日机不断侵扰。周均时校长考虑到昆明地区早有云南大学,又有从北方迁去的北大、清华,再将同济大学办在昆明也无必要。经全校各部门负责人会商研究,决定迁校入川。学校将此意见上报教育部,获得批准。于是学校成立以周均时校长为主席的迁建委员会。随后,周均时赶回重庆,转往南溪、宜宾,运用各方关系,在宜宾城内和南溪所属李庄落实住址。1940年8月,学校给同济大学校友、四川南溪县李庄富商钱子宁发函,请求迁李庄。钱子宁经一番努力后,得到国民党李庄区党部书记罗南陔及一些富商的支持,给同济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所需,地方供给”的电报。于是同济大学开始向四川南溪李庄和宜宾迁移。10月,大学部先停课,开始了第六次迁校,1940年底至1941年初迁校完毕。医学院后期与附属医院驻宜宾,校部及其他院系驻李庄。宜宾为川西南、滇东北一带物资运转枢纽,商业颇为繁荣。李庄镇位于宜宾以东25公里的长江南岸,水陆交通便捷,教育事业也较为发达。在李庄,同济多以禹王宫、东岳庙、南华宫、祖师殿、慧光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