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波(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致青春——同济大学广播台(1952-1966)》(以下简称“文集”)即将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继2016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致青春——同济大学学生文工团(1952-1970)》之后,又一部承载同济文化和精神的记忆文集。文集出版的时间恰逢同济大学111周年校庆,这是前辈校友们送给母校的一份厚礼。
文集弥足珍贵,以60多年前“同济大学广播台”为主线,收录了近70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的回忆文章,以及一系列历史图像和文字资料,凝聚了前辈校友们对母校的深情厚意。文集在编写过程中,几易其稿、反复修改,凝聚了前辈校友们大量心血,反映了他们严谨求实的优秀作风。文集是对同济大学校史研究的又一个重要贡献。
在此,我谨向前辈校友们致以崇高敬意,向文集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向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同事们表示衷心感谢!
当我逐篇研读文集样稿时,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我被前辈校友们朝气蓬勃、昂扬向上、同舟共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深深感动。
文集展现出的前辈校友们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同济大学厚重的历史文化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前辈校友们在同济大学求学的年代,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同济大学师生们积极投身建设新中国的时代。前辈校友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最直接的体现,是同济大学“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传统价值观的生动写照。
文集展现出的前辈校友们的蓬勃朝气、热血青春和万丈豪情,时时刻刻感染着我。文集的文章都出自当年参与“同济大学广播台”工作的前辈校友们之笔。他们当年有的是编辑,有的是机务,有的是播音员……用今天的时髦话,都是“志愿者”!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们都以饱满的热情,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他们身上洋溢的青春活力、才情志趣、真诚友爱、睿智博学……60多年来,一直都不曾改变。正是因为拥有共同的青春,共同的价值观,并肩战斗共克难关的精神,耄耋之年,他们又从四面八方走到一起,共同回忆、写作,再次奏响了青春之歌。这份源自同济的深厚友谊,同样也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文集的出版将会激发更多校友对母校的回忆,对青春岁月的回忆,增进他们和母校间的情感交流,丰富他们的人生。
我相信,文集的出版将会进一步促进同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的中国与60多年前相比,已经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代同济人有每一代同济人的使命和责任。当前,111岁的同济大学正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我们这代人要学习和继承前辈校友的优秀文化精神,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把同济大学建设得更好,为祖国和人民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同济智慧和同济力量。为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校史研究、挖掘“同济故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工作,落实好大学建设发展中的文化传承功能。我热切希望“《致青春》系列”成为传承同济大学历史文化精神的品牌,有更多的类似的文集不断地奉献给同济人和广大读者。
我相信,虽然文集记录的时代里,那些遍布大街小巷和偏远农村的广播电台今天已踪迹难寻,虽然信息传递手段和方式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但在今天的同济大学校园里,我们仍然能够听到校园广播的甜美声音,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张张校友青春的面庞,我们仍然在传承和发扬60多年前“同济大学广播台”所承载的优秀文化精神!就像文集里《同济广播台组诗》中写下的:“用青春热情的声音,每天唤来火红的朝阳”!
祝“同济大学广播台”青春精神永驻,祝所有校友们永远年轻!并再次衷心祝贺《致青春——同济大学广播台(1952-1966)》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