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同济的文体活动

发布者:校史馆发布时间:2017-03-02浏览次数:649

□ 钱易1956届给排水,清华大学教授,院士)


文章出处:《文汇报》2016119日第12

  

我是1952年进入同济大学给水排水专业就学的。作为一名调干生,当时上大学是服从组织调动,选择专业也是听从组织的安排,我对各类专业要干什么、学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我担心的是自己高中(还是师范)只学了一年半,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都比较差,当时想得最多的是要好好学习,不要掉队。

没想到的是,大学四年,我遇到了很多治学严谨、为人诚信,又热爱给水排水事业的老师,他们不仅提升了我的知识,教会了我为国奉献的本领,更为我树立了人生的榜样。更没有想到的是,同济大学的文娱、体育活动竟是那么丰富多彩,不仅滋养了我的精神生活,也使我交到了很多多才多艺的朋友,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收获了愉悦、欢乐、知识和技能,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当年同济的文艺活动很多。记得还在一年级的时候,同济大学就邀请著名歌唱家周小瑛举办了一次独唱音乐会。那是在操场上搭的一个舞台,学生们都秩序井然地席地而坐,我得早去,坐在第一排左侧,看得清楚,听得真切。当时我完全被周小瑛高亢、激情又甜美的歌声迷住了。不久我就报名参加了学生合唱团,被分在女低音部,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练习了《黄河大合唱》,指挥是王哲人同学。

  

大约在1953年下半年,苏联的费尔多洛娃五姐妹小合唱组来同济表演,她们五个人的合作天衣无缝,声音之美妙,让我听得如痴如醉。毕竟是核心,我们合唱团的团长和指挥从中得到灵感,受到启发:为什么我们不成立一个小合唱组呢?于是他们从合唱团女声部中挑选了四个人(因为所有歌曲都只需要四个声部)。这四个人就是庄筱云、孙宜宜、李淦和我,并请比我高一届的桥梁专业的男生项海帆担任手风琴伴奏。项海帆非常热爱音乐,也很热情,他擅长拉手风琴,弹钢琴,每次伴奏几乎都是随叫随到,从不缺席。最近在开会时遇到项海帆,我们共同回忆起那段美好的往事,几位合作者的名字也全是他提醒我的,他竟然还记得我们曾经在1956年获得过上海市大学生文艺汇演的一等奖。我们记得当时主要唱的是苏联歌曲,保留节目有《田野静悄悄》《山楂树》《红莓花儿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等,项海帆至今还记得庄筱云高亢、圆润的女高音。我在四重唱中是配角,唱第四部,女低音。但令我吃惊的是有一次我竟然还得到了表扬。那是我们到上海广播电台去录音,电台准备播放我们的演出,安排我们录音的电台老师居然在结束录音后对我说:“你的低音部唱得很好啊,音准,有力度,把高声部稳稳地衬托了起来。现在好的女低音少,你应该去找一位声乐老师好好学学。我受宠若惊,但没有听从他的忠告去找老师,大约是自认为没有条件,对自己没有更高的奢望吧。当时我们五个人的合作十分和谐,可惜毕业后各奔东西,除了项海帆,我至今没有遇到过其他几位曾经合作过的同学。

  

我还积极参加了学校的体育活动。大学期间有一位体育老师对我帮助极大(可惜姓名忘记了),她除了为我们上课,还领导着一些运动团队。她大约发现我很爱动,体育课上很活跃,有一次突然问我是否愿意参加学校排球队,我愉快地答应了。当时打的是九人排球,球员在场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因为个儿矮小,我被安排在第三排,主要负责托球,我竟然很快就适应了,老师对我也很满意。但没过多久,排球规则改变了,九人排球改成了六人排球,球员的站位从固定改为转动式,每个人都会从后排调到前排,我这个小个子就不再能够应付了。老师对我说,你不能打排球了,去参加田径队如何?正好田径队缺少女子中长跑运动员,你来练习400米吧。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搞田径的潜能,更不知天高地厚,但对她的爱戴和信任竟使我又一口答应下来。从此,我每天在她的指导下进行基本训练:清早起床后至少在运动场跑一个小时,下午课后又是一个小时,练习耐力,训练速度。就这样,坚持了大约一年后我居然在全校运动会上获得了第一名。最光荣的记录是参加上海市中等以上学校运动会,在400米跑项目中我得了第三名,成绩是73(现在看来太慢了)。当时的第一、第二名都代表上海市参加了全国中等以上学校运动会。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我没有跑得更快。她笑了,拍拍我的肩膀说,没关系,以后跑得更快一些就好了。

体育活动除了培养了我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外,也使我的健康受益良多。记得大学毕业办理离校手续时,需要各部门签字盖章,但当我到校医院去办手续时,工作人员竟然找不到我的病历,她问我,你到校医院看过病吗?我这才醒悟过来:四年来,我没有到校医院看过一次病。她大吃一惊,说:学生个个都像你这样我们就轻松多了。

除了参加文艺、体育活动,我还参加了同济共青团委宣传部的一些工作,为校刊和广播台写稿,表扬好人好事、批评不良现象、报道学校活动等等。记得有一次我们报道了女生宿舍中有一位同学发现了一只无人认领的热水瓶,她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到了物主,而且发现那位同学是因为突然生病了才顾不上热水瓶,继而就无私地提供了很多关怀和帮助。故事的主人公名陶怡安,我因为采访她而同她结成了好朋友。这个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后来学生话剧团还把它改编成了话剧,在学校演出,轰动一时。

参加文体、宣传活动的一项副产品是我居然接替汪长风当了一段时间的学生会文娱部部长,与我共事的两位副部长都比我低一班,一位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顾奇伟,一位是给水排水专业的翁宝华,我们合作得很好。顾奇伟的业务学习成绩很好,毕业后长期在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系统工作,出了大批成果,我们远隔两地,只有一次我到昆明出差时见过一面。翁宝华在上海工作,也很少有机会见面,倒是她的妹妹在清华工作,我们曾多次遇见。

母校养育了我,当年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更是我不能缺少的营养。岁月无情,记忆开始模糊起来,谨以上述这些还没有忘却的快乐时光与老朋友分享,也供年轻朋友一笑。